◎钱佳滢 记者 谭镕
自2015年开始推进产业化实践以来,工业互联网可谓“十年磨一剑”。
“10年来,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。”5月《澳发彩票8icc下载》22日,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在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上表示,以5G为突破口,通过工业无线、工业以太网、边缘计算、信息模型等新型工业网络技术,我国实现了各类工业生产要素和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
数据显示,2024年,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1.5万亿元,带动经济增长近3.5万亿元。截至目前,工业互联网已拓展至49个国民经济大类,实现了41个工业大类的全覆盖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工业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两大深刻变化:一是从关注单系统单环节的自动化、信息化转换到关注体系化的全链条数字协同能力;二是从关注系统、设备能力扩展到关注数据驱动的决策闭环和智能优化。当前,我国工业互联网已步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,人工智能与之深度融合,为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。
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
2015年,工业互联网开始推进产业实践。2017年印发的《关于深化“互联网+先进制造业”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》提出,到2025年,基本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。“目前,阶段性战略目标已达成,部分目标甚至超额完成。”一位业内人士称。
截至目前,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全国建设项目超1.85万个,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超6700亿个。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,数据驱动成为业内的高频词。“10年前,大家对数据驱动还没有那么强的共识。如今,大家已非常接受数据驱动的制造模式变革和产业融合创新。”余晓晖说。
不少企业已开启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实践。卡奥斯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卡奥斯”)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录城表示,公司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沉淀的数据、知识和算法打造天智工业大模型,并将工业互联网升级为智能体平台。
徐工汉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徐工汉云”)已打造约20个AI智能体,涵盖工艺优化、设备预测等方面。“团队能预判半年乃至一年之后的设备故障因素。”徐工汉云创始人、CEO张启亮称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已形成两条技术应用路线。“一是以场景化小模型为代表的专用智能应用,正从工业视觉识别等外围应用走向数据与机理融合的深度分析;二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工业综合智能应用,虽处于发展初期,但模型自身能力以及与领域知识的融合程度持续增强。”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田洪川称。
据介绍,工业大小模型分布呈现“正反微笑曲线”:工业大模型多应用于知识密集型研发设计、服务密集型售后服务等场景;工业小模型多应用于生产管控、经营管理等更为具体的细分场景。
在田洪川看来,未来大模型将持续提升泛化性与综合分析能力,并与AI小模型协同,加速“研—产—管—服”全链条变革。大模型将深度融入设计各环节,同时借助小模型提升物理现象理解的精准性。此外,大模型能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、原材料供应、设备状态等多方面因素,自动生成精准且灵活的生产计划,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和高效性。
“工业大小模型将基于应用的不同需求与场景,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共存。”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创新中心主任夏志杰表示。
规模化应用加速融入千行百业
“在与某汽车主机厂合作的过程中,公司帮助该主机厂优化供应链体系。该主机厂仓库资金占用率降低23%,并实现生产渠道零部件近100%配套。”张启亮说,“之后,不少头部企业都找过来了。”
在业内人士看来,工业互联网在汽车、家电等制造业应用场景日益丰富。关于工业互联网如何进一步融入千行百业,夏志杰直言:“关键是基于应用场景,提出解决方案,切实让企业真真切切地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。”
陈录城表示,只有创造价值,工业互联网平台才能不断发展。因此,由海尔孕育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,聚焦场景、深耕行业,并推出“大规模个性化定制”模式。
数据显示,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、平台化设计、智能化生产等新模式广泛普及,有力促进了企业提质、降本、增效、创新,全国700家5G标杆工厂产能平均提升近20%,运营成本下降近15%。
与此同时,不少工业互联网企业与产业链企业携手出海。“徐工汉云在全球布局了九大数据中心节点,这些数据中心节点为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、数据等要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能力。此外,本地化部署也为公司取得海外客户信任、打造全方位服务提供了支撑。”张启亮透露。
蓝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“蓝卓”)则选择在海外开源开放,共建生态系统。“蓝卓在海外开源supOS版本,目前已在10余个国家覆盖了石化、电力、建材等重点行业8000多家工厂用户。”蓝卓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当然,工业互联网发展之路仍面临一些挑战。“工业互联网发展存在不平衡等问题。其中,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。”夏志杰称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未来行业须持续夯实工业连接基础,建设高质量工业数据集,打造工业领域专业大模型,加快智能计算建设布局,并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。
“下一步,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在于规模化应用和新一代人工智能。同时,新型工业网络将重塑工业数字基础设施体系。”余晓晖表示,制造模式也将朝着柔性智能的高效自主化制造方向发展。智能体将广泛存在于工厂各业务场景之中,并通过大模型的自主规划和调度,实现高度自主、智能生产和全新业态。
责任编辑:杨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