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金融时报
近日,多家银行或理财子公司发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公告,部分产品调整幅度超过100个基点,业绩比较基准下限低于2%。
受访专家认为,这是降准降息消息释放后,银行理财市场迎来的又一轮新的调整浪潮。
从理财规模来看,相比去年底,近30万亿元存续规模的银行理财市场在一季度缩减了0.81万亿元。
面对持续下调的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和存款利率,投资者该如何应对?如何调整理财、储蓄理念?多家机构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
5月12日,兴银理财发布了四款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公告。
例如,天天万利宝稳利1号净值型理财产品B款业绩比较基准调整的公告显示,原业绩比较标准(年化2.10%—4.05%)现调整为年化1.50%—2.50%。变更后的业绩比较基准生效日为5月14日。
再如,兴银理财稳添利日盈增利1号日开固收类理财产品(稳添利日盈增利1号A)的业绩比较基准从年化2.05%—2.75%调整为年化2.00%—2.70%。
此外,招银理财、广银理财、杭银理财、平安理财、东莞农商行、唐山银行等机构的近30只产品在近日调整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。
“银行理财产品下调业绩比较基准,其实是快速响应市场利率的变化。”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接受《金融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面对市场利率下调,银行理财产品及时下调业绩比较基准,既是为了更好顺应外部环境变化,更真实地反映理财业绩,也是更好地引导投资者理性开展投资。低波理财能否成为存款替代品
实际上,下调业绩比较基准并非新鲜事物。2025年开年以来,已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。据记者粗略统计,仅从5月7日至今,就有约150只银行理财产品调整了业绩比较基准。
需要强调的是,业绩比较基准是银行根据产品往期业绩表现,或同类型产品历史业绩,而计算出来的投资者可能获得的预估收益。它并不代表产品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,也不构成产品收益的承诺。
而理财市场承压也受到市场普遍关注。
有业内专家坦言,眼下,银行理财机构存在着规模扩大而收入收缩的盈利模式困局。由于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,不少低波理财产品定位于存款替代品,虽然满足了客户需要,稳住了市场规模,但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产品低风险属性,导致产品短期化明显,采取“类摊余成本法估值”才能实现净值平稳。
不少理财机构打出降费“诚意牌”
那么,投资者该如何应对?
“对投资者来说,在利率下降的环境下,需要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投资收益预期。同时,也要充分考虑自身投资能力、投资经验、收益预期等,合理开展多元化投资,在风险和收益之间综合平衡。”娄飞鹏建议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下调业绩比较基准之后,不少银行理财机构掀起一轮“降费潮”。
近日,交银理财、招银理财、民生理财、光大理财、华夏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相继发布费率优惠公告,对旗下多款产品进行阶段性降费。例如,5月12日《81881爱彩网安卓下载 下载q彩的网址》,交银理财宣布旗下交银理财稳享智选日开14号(90天持有期)理财产品销售手续费率自本月20日从0.20%/年调整为0.10%/年,为期3个月。
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表示,银行理财调降费用,一方面可增加产品吸引力,另一方面,在业绩比较基准下调时,能够传达与客户共进退的信号。娄飞鹏认为,尽管降低费率是增加理财产品对投资者吸引力的一个方式,但盲目降低费率并不可行。银行理财公司应强化投研能力、做好资产配置来提高收益。
责任编辑:秦艺